丹霞石林

万佛沟

 

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万佛谷一个个洞穴,就好像是人工开凿的佛龛,所以我们也习惯把大沙沟称为万佛谷。往上看巨大的岩壁酷似一张山神的脸,长长的鼻梁,紧闭的嘴,双眼一开一闭着。万佛谷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炳灵石林千峰壁立,万壑纵横,数百条支沟曲折蜿蜒,与形态各异的石峰共同组成了奇异的石林世界。游览线路沿途有飞来峰、文成进藏、夏禹王峰、神驼运山、佛陀讲经、九龙和融、女娲补天、达摩面壁、令人赞叹不绝。

 

  飞来峰

 

山体沿垂直节理风化、流水侵蚀一分为三,中间山峰高于两边山峰。中间山峰顶部残留着未发育完全的一块平衡石,形成一处绝景。到丹霞地貌发育后期,平衡石会逐渐消失。相传此为女娲炼石补天掉落下的五色石,散落在山峰上故名。

 

 

 

  文成进藏

 

早白垩纪紫灰色砂砾岩风化后,形成峰丛式丹霞地貌。数十座岩柱组成文成公主进藏方队。据载,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在唐送亲使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途径这里渡黄河进藏。远看那座独立的山峰就是雍容华贵的文成公主,她正侧身凝望着大唐故里,侍女们陪伴身边,队伍非常庞大,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山峰似乎是把出塞那一瞬间的动作定格了,这就是《文成公主进藏图》。

 

 

 

   夏禹王峰

 

下白垩统紫灰色砂砾岩层经风化后,形成残峰。高约88米,宽约24米。景观中夏禹王站立在沟口,背握双手,凝视黄河。据《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和“决九川,距四海”。积石指的就是这里,传说,上古时代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治理洪水。大禹一改以往的治水方法,变塞堵为疏导,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不懈努力终于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们种庄稼了,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一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这块巨石据说就是他当年导河积石的遗留。

 

 

 

  神驼运山

 

山脊被垂直节理分化形成四座高低不平的残峰,形如驼峰,在夏禹王峰右侧。相传在大禹治水期间,神驼帮助大禹运山导河,立下汗马功劳。

 

 

  佛陀讲经

 

佛像造型以下白垩统红色地层为载体,经长期风蚀雨浊形成众多独立浑圆形小丘,状如罗汉菩萨,恰似释迦牟尼盘坐其中央,众佛与僧伽围坐四周倾听佛祖讲经说法。

 

 

 

 

  天棺

 

山体顶部崩塌、风化作用后形成的一块顶平、方形的岩墩。貌似一口棺材,因在山体顶部寓意“升官”。

 

 

 

  九龙和融

 

叠板状和蜂窝状丹霞地貌相结合,整座崖壁大气磅礴,层峦叠嶂,似数条巨龙在腾飞。传说大禹当年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当年大禹治水“决九川,距四海”,这九川就是九条河,这边的崖壁上远远望去就像是九条飞腾的龙,故得名“九龙壁”。这些水龙最终还是被大禹制服引到大海里去了,这就是大禹的第一件宝——河图。相传夏禹王成功疏导治理了这里的九条大河,使这九条龙永远不再兴风作浪,与禹王峰遥相辉映,禹王把守龙首,永保和融。

 

 

 

  布达拉山

 

下白垩统张性断崖地貌景观。正断层切过地层,断层后方为上升盘,在隆起中出露陡峭的断层崖。断崖之前为下降盘,呈低矮山丘。文成公主被接到逻些城(拉萨)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当时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不久,一座模仿大唐宫苑的宫殿一一布达拉宫就建成了,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慰藉她的思乡之情。

 

 

 

 

  魑魅世界

 

不同时期的岩层成分各不相同,岩层中通常含有大小不一的砾石。在岩层断裂面裸露的砾石由于热胀冷缩而掉落,然后砾石掉落的凹面进行凹片状风化,逐步形成大小不同的洞穴。而这每一层中间的风化物又很像骷髅,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这就是十八层地狱,因此这里被叫做“地狱崖”。地狱被人们认为是人死亡后灵魂汇集的地方,十八层地狱也是人们的设想,意在劝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做善事,多积德。作恶事,死后就会在十八层地狱受苦。这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善恶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十八层地狱的旁边那位披散着头发、毗牙裂嘴的就是森严恐怖的阎王。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神,传说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神鳌出海

 

头部是一岩墩,背部呈X节理发育。头部和背部存在一处小断层。鳌是龙的第九个儿子。相传在远古时期,水神和火神大战导致天塌陷,女娲不忍人类疾苦,于是斩断神鳌四肢,用神鳌四肢撑起天空。

 

 

 

•  女蜗补天

 

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堡塔状地貌。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她对人类的的两大功劳是补天和造人。我们前面的这座山峰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右面的是炼五色石的神炉,左面是帮她补天的各路神将,传说女娲就是在这里炼五色石补的天。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支撑四极,这里有补天中掉落下的五色石,你看几块散落在山峰上,称为“飞来峰”

 

 

 

 

•  象鼻山

 

山顶垂直节理崩塌形成山脊,山脊薄弱边缘部分由于减压节理形成穿洞(天生桥),形如象鼻,活灵活现。

 

 

 

 

•  金蟾望月

 

头部为岩墩,背部沿X节理发育成四肢。南北方向有小型断层。形态酷似金蟾,日夜抬头望月。称之为“金蝉望月”。

 

 

 

 

•  达摩面壁

 

典型的叠板状丹霞地貌,以孤峰为中心,与周围山体遥相呼应。相传印度僧人达摩来到中国传教,到达少林寺,面壁十年常有杂念涌入心头,于是离开寺庙要找一处绝妙的静处修行。于是他一直沿着西南方向行走,在炳灵寺石窟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静坐修行,达摩高居山谷之间,与流云为伴。像山一样入定,不久即羽化成仙而去。此处留下了“达摩面壁峰”。

 

 

 

 

大寺沟

 

•  万笏朝天

 

  站在炳灵寺码头上看,脚下的黄河形成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漩涡向前流去,炳灵石林显示出了它的动态美。映入眼帘的这片石林,仿佛一幅气势磅礴、变幻不定的山水长卷挂在天际,这一组山峰被称为“万笏朝天”。“万笏朝天”高约 60米,可以说是炳灵山水的代表,具有阳刚之气。“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一种板子,功用如同笔记本,是用来记事的东西。整体来看,如群臣手持笏板朝拜天子。

 

 

 

 

•  姊妹峰

 

据佛经上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和他的姨母波阇波堤姐妹二人。早年释迦牟尼来到炳灵寺修行,很久都没有回家。他的母亲放心不下,思念儿子,就约了妹妹不辞辛苦、爬山涉水来到炳灵寺看望,可释迦牟尼一心修行,普度众生,已修就成佛。俩姐妹看到释迦牟尼端详禅坐,肃穆沉思,呆呆地站在沟口,瞬间便化成两个石柱,她们的魂魄跟随释迦牟尼佛一起修行。从此,佛家当中就有了女人出家的先例。

 

 

 

•  五僧迎舟

 

五僧迎舟,就像是有五个小和尚双手合十,很虔诚地低头迎接着大家。

 

 

 

•  静宁沟

 

 

 

 

•  裂谷沟

 

 

裂谷沟:天缝大裂谷是甘肃永靖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一处奇特景观,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黄土高原西部边缘过渡地带,为南祁连加里东皱褶带、陇西中新生界盆地地质构造,属于典型的青年期丹霞地貌,在流水切割侵蚀作用下,峡谷深邃,大小沟谷密集分布,地形起伏大。

 

 

在线购票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投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