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黄河文化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宕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
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第一湾—玛曲壮美奇观和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景观。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还可以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色泽绚丽的密宗壁画艺术、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

石窟文化

西秦政权(385~431年)

公元431年

北魏

安史之乱

明、清

西秦政权(385~431年)

炳灵寺石窟创建初期,这里是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权(385~431年)。西秦热衷宜扬佛教,国都枹罕(临夏)设有译场,聘请东晋名僧圣坚翻译佛经,当时著名的玄高、玄绍、昙弘及由西域前来播教的外国大禅师昙摩毗,云集西秦,使西秦佛教盛况空前。当时的佛教完全是在传统汉文化的基础上被接受的。炳灵寺石窟虽然兴盛于西秦,却并无鲜卑族乞伏氏明显的文化表徵。在众多的供养人中,首先是来自南安(陇西)、广宁(漳县)、天水、金城(兰州)具汉人姓氏的功德主,仅有一例题名“乞佛□罗使之像”,从姓氏上可以推断为鲜卑族乞佛(伏)氏,与西秦统治者属于同宗,但身着宽袖袍衣与汉装无异


公元431年

公元431年,西秦亡,今临夏一带时称河南,成了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的一部分。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5世纪中开始信奉佛教,其王慕利延遣使并资财助酒泉名僧释慧览于蜀立左军寺s。梁天监年,拾寅于益州(成都)立九层佛寺6。炳灵寺石窟西秦之后续有建造,同样是当地功德主及往返于此地的僧人所为。


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公元445年置枹罕镇。北魏佛教带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色彩,对佛教推行的程度甚至成了官吏的政绩,炳灵寺石窟亦因此成为北魏佛教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尽管帝室营造的云冈、龙门在北魏石窟造像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地方性的石窟也有它某些独特的情趣和创新。在唐代,由于炳灵寺位于繁忙的丝绸之路和唐蕃故道上,石窟造像又一次得到迅猛的发展;不仅有一般平民的造像,而且有各级官吏的积极参与。大量营窟造像正是唐帝国国力强盛的反映。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地,尽取河西、陇右之地,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率军收复河州。此间先为吐蕃,后为上蕃支系的领地。各种资料显示炳灵寺的名称形成于此际。西秦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炳灵寺”出自藏语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州”,广义而言为千佛阁、万佛峡的意思。这是在长期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直延用至明清,有时炳灵、灵岩并用之。


明、清

明、清以来,炳灵寺成了藏传佛教的胜地,扩建僧房供喇嘛居住,许多洞窟内的壁画,重绘成藏传佛教的内容。


水电文化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宕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
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第一湾—玛曲壮美奇观和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景观。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还可以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色泽绚丽的密宗壁画艺术、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

寺庙文化
炳灵寺上寺

  位于炳灵石窟北2.5公里处。炳灵上寺可以追溯到隋唐,上寺大佛洞内雕塑有4米高的弥勒佛像1 尊,神采丰满,形象端庄,不失隋代造像遗风。现上寺寺院东边山崖上,以及喜佛沟下层的山崖上,有唐代开凿、明代重修的窟龛两个。据《安多政教史》记述,文成公主当年过境时就居住在这里。元、明以来,这里一直是炳灵寺宗教活动的中心。明代,炳灵寺上寺曾建立密宗院,万历年间修建卓玛殿,以后因战乱频繁,卓玛殿屡毁屡建,清康熙十四年、民国二十六年、1986年都曾重塑卓玛佛像。现存卓玛殿绿度母塑像,高1.32米,头戴宝冠,秀发垂于两肩,面相清秀,手持莲花坐于莲座上,四层背光中第二层为二十个小度母。度母,藏语亦称"卓玛",是观世音菩萨化身。

  康熙年间,炳灵寺上寺又修建了藏经楼、文殊殿、观音殿、护法堂、十六尊教堂、尊音神堂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敕封上寺嘉杨隆珠为护法禅师呼图克图(即转世活佛),是康熙册封的十八个活佛之一,已传世八代,其弟子喇嘛十余人现居上寺行管理之职。

  炳灵寺上寺内还存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刊印的大藏经一部60余卷,为佛教经典中的主要经典,是由骆驼运到炳灵寺的。寺内现存的唐卡画,有绿度母、千手千眼观音、坛城图、文殊菩萨等画卷,制作精美,色泽绚丽,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绿度母唐卡画是九世班禅赠送给上寺的。


吧咪山庙

  吧咪山位于永靖县三条岘乡东部,西距刘家峡15公里,是陇上名山,马衔山脉的尾段。原名黑山,传说清光绪年间大旱饥馑,满山忽生巴糜,味美能食,百姓赖以度过了荒年,故称“吧咪宝山”。吧咪山神庙建筑在群峰环抱、石岩争奇的小谷间。庙前古树参天,溪流潺潺,景色奇丽。民间传说兰州井儿街民女金花为反对包办婚姻逃到吧咪山,成仙显灵。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皋兰县志》记载:“考核遗碑,金花出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坐化于永乐三年(1405),建庙于成化四年(1468)”“光绪五年八月十一日,兰省曹炯奏禀皇帝旨饬礼部准加封号,列入祀典。……敕赐封号已定,敕建神祠,官民致祭,应毋庸议。”由陕甘总督左宗棠加“灵感”二字,是为“灵感神祠”。建造了大殿三间,厢房五间,后由乡民建百子宫、转阁楼等。同时,有左宗棠手书的“金花神祠”铜制匾,刘尔炘书“慈航广渡”、鲁大昌书“泽被群生”等匾额多块。庙院有井泉,东西有三石窝,水从石窝渗出,善信士誉谓“龙口”,建筑毁于1958年。1982年由远近信士募捐修复,重建金花殿及厢房六七间。


岗沟寺

  岗沟寺石窟位于永靖县太极镇孔家寺村东南约5千米处深山沟内向阳的岩壁上,该石窟为一自然生成的洞穴,宽约100米,深25米,高15米,大体呈平顶,窟内依次建有专用经堂和娘娘殿、坐佛殿、菩萨殿三座大殿。

  据1995年出版的《永靖县志》和相关资料记载,元末明初时,在车珂、小沟、寺滩、小拐、罗旋湾建有佛寺5处。  明成化二年(1466年)五寺统一,扩建寺院,共事佛礼,清同治年间被焚。光绪年间,在长72米,深36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内重建大佛殿、五华楼、大经堂、睡佛殿、百子宫等建筑68间,在石窟前面的崖壁上,开凿经堂1座及长15米、高3米、宽6米,直径1米的石柱2根。各殿堂雕梁画柱,斗拱飞檐,有僧数10名。1958年所有建筑均被拆除。1979年在原址重修殿宇,开始佛寺活动。


白塔寺

  “一轮白塔辉宇宙,三月善会歌盛事。”传说很早以前,天竺有名高僧,作了108个佛塔,经释迦牟尼沐浴开光,自动飞翔宇宙太空,寻觅有佛缘信徒的地方飘落,其中的一座塔偏偏落在中国永靖的黄河岸边,起名“白塔寺”。这块宝地因此得名白塔寺。

  白塔拔地而立,高有18米。塔座占地面积180平方米。飞檐挑角,具有藏汉建筑风格。四周画有石佛1000多身,亦名千佛塔。四面还有观世音菩萨,绿卓玛和释迦牟尼佛,院内的大经堂,位于白塔中轴线之后,占地面积216平方米。正面塑有燃灯、释迦牟尼、弥勒古佛。左右两厢为护法神,缧子天王和九勰护法。院东建有三间百子宫,占地60平方米。宫内塑有三霄娘娘,她们依次是老大云霄娘娘,老二碧霄娘娘,老三琼霄娘娘。院西建有三间刚锁堂,占地60平方米,内挂许多护法唐卡。


在线购票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投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