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先贤
大禹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代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导流入于渤海,平治了水患。治水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流传千古。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年),唐朝宗室女,汉族。据载,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在唐送亲使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途径这里渡黄河进藏。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 -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长处是澄清吏治,但治水却非其长,林则徐曾著《北直水利书》。《北直水利书》除经济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则徐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他向道光帝表示自己不懂河务,难以胜任,但道光帝鼓励他,于是林则徐往山东邹县接任。到任后,林则徐立即补修治水方面的知识,验催河工,保持质量,处分办事不力之官员,下令检验河堤料垛。

王震

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 1949年金秋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胜利进军,挺进大西北。8月4日,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发布解放兰州,进军青海、新疆的命令。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率领由一军、二军和附六十二军组成的近10万大军,发起兰州战役的左翼进攻,在战略上断绝马步芳退路,为西进青海、直捣西宁作准备。8月22日,解放军顺利解放临夏,突破马步芳兰州防线的左翼。8月23日,永靖县宣告和平解放,解放军某营教导员申宁带领部队进驻永靖县城,陆续到达的后续部队驻扎在黄河以南及大夏河东西长约十公里、宽五公里的碱土川和喇嘛川,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王震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近10万大军,在临夏汉、回、撒拉、保安等各民族群众及地方开明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1949年8月28日至9月4日,从永靖、大河家、循化3路胜利抢渡黄河,挥戈西进。随后,各种武器、弹药、食品和药品等军用物资也陆续送过黄河。当地群众高兴地说:“羊皮筏子当军舰,渡过大军10多万”。英勇的临夏县各族人民群众,用古老的羊皮筏子运送人民解放军抢渡黄河天堑,创造了皮筏摆渡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谱写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领导
胡锦涛

胡锦涛,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
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曾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工作经历:

1968—1969年,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

1969—1974年,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1974—1975年,甘肃省建委秘书

1975—1980年,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1980—1982年,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1982.09—1982.12)


专家
冯国瑞

冯国瑞(1901-1963),字仲翔,号牛翁,一号渔翁,别号麦积山樵,天水著名学者。1901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县石莲谷,七岁入省政府秘书长,陕西省政府顾问等。建国后,历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委员等职务。著有《绛华楼诗集》《张介侯先生年谱》《麦积山石窟志》《炳灵寺石窟勘察记》等,辑有《守雅堂稿辑存》等。1951年10月,西北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在视察临夏土改时,对炳灵寺石窟作了初步考察,并先后在《光明日报》、《甘肃日报》上发表考察报告,引起全国的关注。

魏文斌

魏文斌(1965—),男,汉族,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从事石窟考古、佛教艺术、文化遗产研究。1988—2001年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2—2012年4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主管业务工作。2001年作为甘肃省交流员到日本秋田交流访问半年。2012年5月进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水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艺术研究”(2007度)、“丝绸之路甘肃段石窟寺类文化遗产价值研究”(2016度),主持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个案)—麦积山石窟研究”(2012度),主持甘肃省文物局“甘肃中小石窟陇东南地区调查项目”( 2004—2008年),参加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保护项目“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五至八世纪汉地佛像服饰研究”(2009年度)。

杜斗城

杜斗城,男,汉族。当代考古文博与佛教考古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MCHM)委员。治学以态度严谨,涉猎广博,视野开阔见称。不拘于理论和观点之研究、创新,教学相长。 人物著作: 主编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985"工程资助项目----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列教材《考古学通论》、《文物鉴定基础(上、下)》、《中国书法史略》、《文物法学概论》等。 著有《河西佛教史》、《北凉译经论》、《正史佛教资料类编》、《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贤愚经译注》、《北凉佛教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等专著九部。并在《世界宗教研究》、《历史研究》、《中华佛学学报》(台湾)、《兰州大学学报》、《敦煌学辑刊》、《中国佛学》(台湾)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石窟寺考古、敦煌学概论、石窟寺艺术概论、宗教学概论、敦煌学概论等课程。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现主要从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河西佛教史》的编纂工作。

张宝玺

张宝玺(1935-),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1959 年以来在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文物考古及甘肃省佛教石窟艺术调查研究工作。编著图书《炳灵寺石窟》、《陇东石窟》、《甘肃石窟艺术·雕塑编》、《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等,发表论文 30 余篇,并在文物摄影方面素有造诣。曾参加1967年刘家峡水库修建前炳灵寺石窟的考古清理工作。


李斌武

李斌武1953年11月生于陕西蒲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任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首任院长、长安学研究中心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长安历史文化研究,2005年创立长安学,发表《长安学总论》《长安学在长安》等论文60余篇;总主编“长安学丛书”(40卷),编著《陕西文物旅游博览》、“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丛书(5卷)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精品图书奖”、陕西省社科类图书 一等奖和陕西省文化功勋人物奖。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历史治水名人。我国近代水利的先驱、著名的水利科学家、国民政府首任黄委员委员长。 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

张含英

张含英(1900.5.10-2002.12.6),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打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为治黄事业,从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学指明了方向。

赵守钰

赵守钰(1880~?),字左琴,号式如,山西太谷东杨家庄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参加同盟会,后在晋军和西北军中任过要职。民国21年(1932年)赵守钰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民国22年(1933年)7月至23年(1934年15月兼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这期间,赵守钰率员亲勘并整修关中经河、渭河家利工程,撰写了《治河意见》。民国32年(1943年)8月21日赵守钰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

李赋都

李赋都(1903~1984),陕西蒲城县人。原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著名的黄河问题专家、水利工程学教授。20世纪30年代初,担任河南省立水利专科学校(河南大学工学院前身)讲师。1955年起,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兼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黄委会顾问。他主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应当始终把泥沙问题放到首位,要特别重视和大力开展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并提出治理沟壑的“万库化”设想,主张黄河下游要进行河道整治,固定中水河槽。著有《黄河问题》、《河流总论》、《黄河治理问题》、《泥坝的拦泥作用》、《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和河道治理问题》、《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的沟壑治理》、《治河与泥沙》等。

王化云

王化云(1908.1.7-1992.2.18),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家,人民治黄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首任黄委会主任。1908年1月7日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冠县县长,鲁西行署、冀鲁豫行署处长,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建国后,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致力于治理黄河工作。先后提出了“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等治黄措施。

焦裕禄

焦裕禄(1922.8.16-1964.5.14),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作家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71年9月18日,郭沫若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时,站在大坝上,面对雄伟的大坝和碧波万顷的刘家峡水库,激情难抑,满怀豪情,赋词《满江红·游览刘家峡水电站》。这是一首讴歌祖国宏伟建设工程,歌颂人民群众改天换地伟大力量的作品。“成绩辉煌,叹人力真正伟大。回忆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使黄河驯服成电流,兆千瓦。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风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阿寅

阿寅,原名王国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3部、文史著作10余部。近年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首部长篇小说《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百余次荣登北京图书大厦、当当网、开卷、《新京报》《京华时报》等数十种图书畅销榜,并多次名列榜首。第二部长篇小说《花儿》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获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第三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孔令莲

孔令莲,甘肃永靖人,业余坚持写作。先后在《飞天》《散文诗》《中国税务报》《甘肃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首),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代表作《永靖册页》《小镇风物》《在羊皮筏子上说出热爱》。出版诗文集《西窗沐风》《一江水》《黄河浸润的时光》。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临夏州作家协会理事,永靖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河流

何其龙,笔名河流,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永靖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省、州报刊中发表各种文学作品470多件。小小说曾获《小说选刊》全国笔会一等奖,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日报社、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组织征文三等奖,《山东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 “甘肃农信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优秀奖,临夏州委宣传部和《民族日报》社 “我眼中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二等奖等40余种奖项;书法作品在《神州诗书画报》《甘肃法制报》《甘肃农民报》上发表,并多次入选省、州、县书法展;摄影作品曾获甘肃省“福彩杯”一等奖。

崔云琴

崔云琴,女,1975年生,教育工作者。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星星》《飞天》《散文诗》《中国诗人》《金田》《诗歌周刊》《甘肃日报》等杂志报刊,作品入选《新世纪诗选》《中华美文·新诗读本》《2016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选本。出版诗集《云的锦书》《烟火记》。

崔云琴的诗歌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面对世界,她尽力保持距离感,以便能够冷静地观照。在她个人的小世界里,见不到埋怨和呻吟,也没有对苦难的铺陈和浓墨重彩的渲染。作为诗歌里的修行者,她把自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剥去嘈杂与浮华,以及不必要的装饰,真实直白地呈现给读者;把爱与恨、生与死,经过自己的咀嚼与反刍之后,用一种平淡安静的方式和盘托出;把世间百态、红尘万象,用自己敏感脆弱的神经无限放大、或无限延伸之后,用唯美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她也挣脱现实的枷锁、推翻内心的围墙,实现自我的教化和救赎。

北地

北地,本名徐荣学,男,汉族,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甘肃永靖县人。作品散见于《诗刊》《飞天》《花城》《中国诗歌》《南方作家》等刊物及《诗先锋年度精选》等网络诗歌选本。出版有诗集《北地诗稿》(2014),并获甘肃省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组诗《诗酒,泸州及其它》获得中国作协《诗刊》社、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让诗酒温暖每个人全球征文活动社会组现代诗铜奖,并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活动。曾在乡镇政府及县直部门工作,现就职于永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地的诗歌,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思辨,诗意宏大深刻,沉郁顿挫,“如同冬天挂在黄河边石崖上的冰挂子,冷峻而奇崛,虽有阳光的照射,仍然寒气森森,可是,当你真的逼近凝视时,那种热情和温婉也正在与你对视,把一切表示温度的情绪都深深地掩藏了,内敛而节制,当与有缘人砰然谋面时,撞出的则是彼此间蓄谋已久的灵光。”(马步升语)

吴春梅

吴春梅,女,土族,甘肃永靖人。鲁迅文学院兰州首届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甘肃省作协会员,临夏州作协副主席,永靖县作协主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于《人民文学》《花城》《中国艺术报》《四川文学》《湖南报告文学》《边疆文学》《飞天》《当代人》《香港新文学》《散文诗专号》《甘肃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余万字。编纂永靖县文史著作多部。出版诗集《虚掩的门》、长篇报告文学《青云志》。作品获得甘肃省第四届黄河文学奖、《人民文学》全国散文征文三等奖、《当代人》杂志社全国征文一等奖、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等奖项。现就职于永靖县政协。

何其岗

何其岗,1966年生,甘肃永靖人。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飞天》《青年作家》等报刊,有作品被收入《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年选》《中国诗年鉴》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花儿上的绝句》,编著地方文史、民俗、非遗著作多部。现供职于地方文联,任《黄河三峡文艺》杂志执行主编。永靖县政协委员。

何其岗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文学评论等体裁。他的诗歌关注底层命运,充满悲悯情怀,语言经济,境界深远。他的文艺评论,从作家人生经历和作品文本出发,直陈成败高下,绝不虚言伪饰。他是临夏州文艺评论界的实际组织者和代表人物。

在线购票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投诉电话